• 918博天堂(中华区)官方网站

    [工作研究]生命的尊严——增能理论在智力残疾青年职业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2020-06-12

    【编者按】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篇工作研究反映了一名智障青年在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阶梯式职业康复服务项目接受康复训练,社工对其开展的辅导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思考和总结。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P,男,2003年1月12日出生,智力四级残疾,初中学历,单亲家庭与母亲一起生活。

    二)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性格自卑沉闷,情绪稳定,健康状况良好,个人无不良行为,缺乏主动社交意识,在社区也曾试过加入社区篮球玩伴一起打球,有被不良青年欺负的情况,与母亲和姑姑关系较好。

    2018年5月进入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项目接 受职业康复训练,在适应期内向社工表示不适应康复环境,希望退出服务,社工遂介入提供服务。

    二、问题分析

    一)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性格自卑沉闷,人际交往能力弱,与人沟通动机、自信心不足。对未来能否就业、可从事何种职业没有自信。

    (二)支持网络缺乏 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薄弱,在深圳只有妈妈与姑姑。原就读学校为普通学校,同学对服务对象的接纳程度低,毕业后再也没有与同学来往。

    (三)职业规划意识弱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通过康复训练获得就业技能,但对自身从事何种职业没有想法,什么都想做,又怕什么都做不好,对未来职业缺乏思考,没有职业规划意识。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个人自信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提升社交动机,认识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问题,规划未来生活,增强自信。

    2.支持网络缺乏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提高结交同龄朋友的能力,建立正向积极的朋辈社会支持网络。 3.职业规划意识弱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分析职业前景,引导服务对象选择自己有兴趣,通过努力能胜任的职业,同时,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职场规范、提升职业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二)介入策略

    由于服务对象为智力残疾人,受单亲、他人排斥等成长环境 因素影响,养成了自卑、沉闷、对他人缺乏信任的性格,因此, 社工计划先取得服务对象信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再通过个人 成长计划分析、讨论、制定、执行落实,逐渐提升其自信与能力, 实现重返社会、推动就业,自食其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四、理论基础

    (一)增能理论 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也就是说“个人的无力感源于 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站在发展的立场上,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青年也能够有自己的美好生活,科学的训练,配合完善、系统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的自信心、社会功能。增能不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拥有自己一定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 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此案例中,服务对象家庭及社区、社会支持系统都十分薄弱。一方面,可以运用当前团队力量、服务对象母亲,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活动,扩大其交友圈,扩大其支持网络。

    W020200612421793944459.jpg
    服务对象带领学员学习篮球

    W020200612421794049783.jpg
    服务对象参加社工开展的毛线编织小组

    五、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背景资料,给予心理支持,并了解需求。

    主要内容:社工运用同理、鼓励、展望、自我披露等技巧,通过走访训练部、中途宿舍部工作人员,了解服务对象在表现,以及主动关心服务对象及其母亲,消除他们的隔阂心理,建立良好关系。与其母亲一起,分析讨论服务对象的需求,共同关注服务对象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朋辈社交圈。

    (二)第二阶段

    目标:挖掘优势与兴趣,扩大交友圈,增强个人能力与自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在服务对象顺利适应新环境后,社工一方面定期与服务对象面谈了解其对个人未来就业的想法,鼓励服务对象通过参加社工组织开展的篮球、摄影等小组活动,掘挖其兴趣、扩大社交圈,建立个人自信。在篮球小组结束后,社工推动服务对象承担起教练的责任,培养其他有兴趣的残疾青年继续学习篮球基础技术,并形成常规服务一直延续。

    (三)第三阶段

    目标:探讨职业方向,制定个别化支持计划,构建职业生涯蓝图。

    主要内容:发挥专业团队力量,通过个案分析会从服务对象个人能力、个人兴趣、生活能力、优势劣势、所需支持等多维度对服务对象进度综合评估,制定个别化支持计划,明确服务对象、职训工作人员、中途宿舍工作员、服务对象亲友的职责,共同推动其职场习惯、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习惯的养成,增强其个人自信。

    (四)第四阶段

    目标:企业随岗实训,为走向职场做预习。

    主要内容:经过初步考察、个人意向面谈、综合评估后,服务对象获得了到汽车美容企业随岗实训的机会。在实训期内,社工、就业辅导员,从岗位适应、同事关系、情绪支持等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变化。随着服务对象在新岗位的融入,与新同事建立关系,社工、就业辅导员也从每天随岗对服务对象支持,改为每周 2-3次支持,到每周1次支持、每个月2次支持,直到服务对象完全适应岗位,工作人员的跟踪支持服务回归正常频次,每月1次。

    (五)第五阶段

    目标:面试训练、实现社会就业。

    主要内容:在服务对象分别到两家企业实训期满回到中心后,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引导其思考实现社会就业将带来的利弊。在服务对象因与舍友产生意见提出退出服务时,社工与其及其母亲进行面谈,辅导其负面情绪,并坚定了其希望到社会上就业,过上独立、有尊严生活的信心。通过面试技巧教授、面试模拟演练,服务对象成功通过面试,被一家汽车美容企业录用,成为一名正式的员工。

    W020200612421794106809.jpg
    服务对象参加人像摄影活动

    W020200612421794223354.jpg
    服务对象参加社工组织的户外活动

     六、评估

    1.评估方法

    (从服务对象自身感受、社工观察、访谈两方面进行)服务对象在个案结束评量表中对自己个人的改变评分填写如下(1-10 分,1 分为完全不同意,10 分为完全同意):

    1、我适应了工作岗位环境 10

    2、我的性格比以前开朗了 10

    3、我与人交往时更加自信 10

    4、我能够更好地控制调自己的情绪 10

    5、我更能体谅妈妈的辛勤付出 10

    6、我找到了工作中更有意义的事 10

    7、我觉得活得更有尊严 10

    8、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规划和目标 10

    服务对象认为“我适应了工作岗位环境、我的性格比以前开朗了、我与人交往时更加自信”这几点上改变最明显,在“能够更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我更能体谅妈妈的辛勤付出”则认为改变不是很大,在“我找到了工作中更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活得更有尊严、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规划和目标”认为都是有提升的。

    社工观察及访谈:服务对象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到日渐开朗,从不善于与人交往到成为篮球小组的教练,每天管理带领组员参加训练,从开始对职业的迷茫到一直坚持从事自己所选择的工作,懂得珍惜这份工作,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环境。

    2.介入成效

    服务对象评估:服务对象及其母亲表示,在读书期间服务对象在学校和社区曾有被其他青年欺负的经历,加上单亲家庭,养成了自卑、沉默寡言的性格。加入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阶梯式职业康复服务项目后,变得阳光自信,性格也逐渐开朗了,个人独立能力更强了。从最初的不适应群体生活,到结案时的结交了很多同龄朋友,并将自己所学知识传授给其他残疾青年。

    目标达成情况:个案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的个人自信得到明显提升,敢于表达与争取个人需要。扩大了朋辈社交圈,结交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追寻。服务对象在新的岗位工作已近4个月,对工作内容已完全掌握,与同事相处关系融洽,收入稳定。

     七、结案

    1. 结案原因 服务对象已成功在社会上就业,退出项目服务,结束专业关系。

    2.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提前告知服务对象即将结束专业关系,并做好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建议服务对象继续保持在项目中养成的良好生活、 运动习惯,遇事多请教他人、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八、专业反思

     (一)在介入整个案例中,社工运用了专业的技巧与方法, 通过关注、倾听、支持、鼓励、同理、建议等技巧取得了服务对 象及家属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通过专业团队、家庭合 力推动服务对象能力提升,服务对象最终获得社会就业机会,成功转化为一名社会人。但社工发现,在接受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阶梯式职业康复服务项目服务的残疾青年,尽管经过项目提供的系统化、个别化训练后,能力达到企业用工标准,且也有企业愿意接收,他们却始终无权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做选择、做决定。由于监护人对学员走向社会存有疑虑、甚至过度保护等因素,大部分训练后能力达到就业要求的学员依然留在项目。同时,受项目服务人数限制,学员进出不均,导致真正有需要的人无法享受服务,从而给服务需求者、残疾人家庭成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也促进了潜在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社工在参与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阶梯式职业康复服务项目初期,也受企业、社会在对残疾青年接纳程度低,支持残疾青年就业力度低,提供的就业岗位少等因素,对残疾青年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就业后的稳定性、接纳度、企业认可度等存怀 疑态度,认为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应该是他们最合适的安排。通过近三年从相继走出去在社会上就业的残疾青年案例身上,社工有了新的认识,长期稳定、高忠诚度、高服从性这些珍贵品质,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如何提高社会接纳、挖掘残疾青年优势、科学培养职业技能、培养职场习惯、职业素养,做好岗位开发,确保智力及精神残疾青年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三驾马车稳步推动,值得政策制定者、残障领域服务工作者们深思。

    (三)随着政府职能转移,残疾人服务等特殊领域服务社会化,一方面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成效评估更显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单从市场化经济学的视角以投入产出为成效衡量指标,明显过于片面。另一方面,残疾人服务、尤其是智力及精神残疾这两类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更应从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去评估成效。此举也可能成为推动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机构生存以及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许家成,肖培琳,杨超·智力障碍与发展性障碍者支持 性就业指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成越男,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中途宿舍部部长, 深圳市社会工作行业初级督导,中级社工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师。2009 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1 年度深圳市金星社工、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2012 年度广东省社工之星、 2013 年度中国最美社工、2015 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责任编辑 温凯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