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孩子们共同的"伍妈妈"
2013-10-25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深圳特区报 A06版 记者 黄付平/文 张啸威/图
听障儿童妈妈变身康复专家
伍雪玲是听力障碍孩子共同的“伍妈妈”。作为一名听障儿童的家长,对听障儿童的痛苦与不幸,家长经历的彷徨与无助,她有着最切肤的体验。“那是2000年10月20日,晴晴周岁体检,我永远不会忘记医生告诉我诊断结果是全聋时的表情,感觉心一点点往下沉。也知道情况不容乐观,但还是不甘心,跑了好几家医院复查,结果都是全聋。”
那段时间,伍雪玲体重急速下降,天天以泪洗面。艰难接受现实后,伍雪玲决定自己教晴晴学说话。只是该怎么教?伍雪玲心里也没谱,只好边教边学边试。在每天坚持不懈成千上万次重复中,晴晴2岁时,第一次清晰地喊出了“妈妈”。那一刻,伍雪玲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失聪女儿言语康复的成功,让伍雪玲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的听障儿童家庭。凭借帮助女儿开口说话摸爬滚打中的积累,伍雪玲开始在罗湖区918博天堂义务辅助其他听障儿童。
10岁的洋洋(化名),是伍妈妈众多无声孩子中的一个。由于1岁左右发烧后的药物反应,洋洋很小便进入了无声世界。洋洋的爸爸郑潮武想过很多办法,戴助听器、植入电子耳蜗等,“就在一筹莫展时,听说了伍雪玲的康复中心,便将洋洋送了过去。不久,洋洋便能叫爸爸了。当时我百感交集,泪都下来了。”如今,洋洋已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已经上四年级了。
多方爱心建起康复中心
女儿晴晴和31个聋儿成功康复的记录,让伍雪玲充满艰辛的快乐。只是想到仍然有很多孩子活在无声世界时,她有了个更大胆的想法:创办一家以女儿晴晴名字命名的言语康复服务中心。而这一想法,得到了丈夫卢春和女儿晴晴的支持。
实际遇到的困难远比伍雪玲想象中多。申请一家民办非盈利性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严格的审批手续和各项规定,让伍雪玲一家心力交瘁。
首先是寻找合适的师资。经多方联系,伍雪玲终于找到几名取得教师资格,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老师。而在此之前,由于筹备康复中心资金严重不足,伍雪玲好几个月工资表上均显示为0元。
再拿场所租赁来说,起初,伍雪玲在罗湖租用了间民房申请场所验证。消防部门审批后发现,该场所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必须重新选址。而根据房管部门的规定,企业性质的团体必须在商用场所租赁的场地方可申请。“高出民用建筑数倍的租金让我们望而止步。最后,我们东拼西凑花了七十余万元,买下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场所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彻底把伍雪玲难住了——申请卫生许可证。卫生部门对厨房的场地、人员、设备均有明确要求,而小小的康复中心根本无法做到。幸运的是,伍雪玲遇到的困难很快被罗湖区残疾人联合会获悉,便主动帮着伍雪玲与相关部门沟通,为康复中心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支持。很快,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审批到位,紧接着就是中心装修和购买设备。而这些,都是费钱的事情。此时,伍雪玲夫妇多年的积蓄已所剩无几了。
很快,伍雪玲创办康复中心的消息为不少爱心人士所知。于是,现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的谢锦添,专程给她们送来了上万元的物资;女儿晴晴也将政府发给她的助残补助1万元交到了妈妈手中;郑潮武、爱心人士梁子濂分别捐赠价值数千元的装修物资;耿华威请做装修的弟弟,带着装修工人在康复中心免费装修了两个月……
2010年1月19日,罗湖区第一家民办非盈利性企业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伍雪玲表示,“成立后的康复中心是非盈利的,仅收取孩子的生活费、教学材料费、分摊的房租和聘请教师的费用。”
3年拼搏成就明星品牌
起步阶段,康复中心包括伍雪玲在内只有3名教师,百余平方米的场地,上门求助的聋儿家长络绎不绝。无奈之下,伍雪玲只能接收先到的数十名听障儿童。
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比拼的是耐心。为此,伍雪玲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心血:白天忙着上课,一有空就准备教案,晚上维护网站,回复来自全国各地听障儿童家长的微博,“基本上是睁眼就开始工作,躺到床上大多已经十一点了,浑身腰酸背疼”。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伍雪玲的身体不堪重负,一度因严重的颈椎病和肩周炎无法翻身,必须卧床休息。期间两度怀孕,均因过度劳累流产。
经过3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康复中心逐渐发展成拥有专职教职员工18人的团队,成为颇具规模、较有影响力的专业听障儿童言语康复服务机构。伍雪玲还将各方捐助成立“晴晴慈善康复基金”,帮助特别困难的听障孩子减免部分康复费。据不完全统计,伍雪玲夫妇的康复中心已成功帮助近240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2012年10月26日,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有了新家,罗湖区918博天堂免费为中心提供了700平方米的场所,“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好心人,这让我更坚定有义务、有责任用自己积累的康复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让听障儿童脱离无声的痛苦,重返有声世界。”伍雪玲说的很激动。
心愿
让每一位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座右铭
感恩生活,分享喜悦
兴趣爱好
看书、游泳、电影、唱歌
最成功的事
取得丈夫的全身心支持
最难忘的事
女儿第一次喊“妈妈”的那一刻
(责任编辑 黄燕如)